Skip to content

说到人生的意义,或者说人生的价值,首先问问看:为什么要探讨人生的价值?就这么默默地活着一直终老不可以吗?

因为人生是痛苦的:

你存心做一个与世无争的老实人吧,人家就利用你,欺侮你。你稍有才的品貌,人家就嫉妒你、排挤你。你大度退让,人家就侵犯你、损害你。你要保护自己,就不得不时刻防御。你要不与人争,就得与世无求,同时还要维持实力,准备斗争。你要和别人和平共处,就先得和他们周旋,还得准备随处吃亏。你总有知心的人、友好的人。一旦看到他们受欺侮、吃亏受气,你能不同情气愤,而要尽力相帮相助吗?如果看到善良的人受苦受害,能无动于衷吗?如果看到公家受损害,奸人在私肥,能视而不见吗?

当今之世,人性中的灵性良心,迷蒙在烟雨云雾间。头脑的智力愈强,愈会自欺欺人。信仰和迷信划上了等号。聪明年轻的一代,只图消费享受,而曾为灵性良心奋斗的人,看到自己的无能为力而灰心绝望,觉得人生只是一场无可奈何的空虚。上帝已不在其位,财神爷当道了。

实在忍不住摘录下这么大段的文字,这里描述人生的痛苦,写的太好了,太有认同感。一直疑问于佛教所说的出家"脱离苦海",或者高僧死后称为去了"极乐世界",不明白为什么都说人世间都是苦海,而我们常看到很多人在灯红酒绿中快活、在豪华逸境里享受,不都很开心快活吗?怎能说人生痛苦?其实,这些享受,都是"将钱买憔悴"。贫贱的人为了衣食住行、成家立业、生育儿女操心;富贵的,要运用它们的财务权势,更得操心。所以常说"身在福中不知福"、"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因为逼近了看,人世处处都是苦恼啊!而大多数人产生这些苦恼,只不过是因为大多数人的灵性良心没有战胜自己的食色本性物欲,只活在"小我"当中,还没达到"大我"的境界。

所以接下来说到"人需要锻炼":

孔子说"自天子以至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修身,既是锻炼自身。

修身不是为了自己一身,是为了齐家、治国、平天下。平天下不是称王称霸,而是求全世界的和谐和平。

要求世界和谐,首先得治理本国。要治国,先得齐家。要齐家,先得修身。要修身,先得正心,就是说,不能偏心眼儿。要摆正自己的心,先得有诚意,也就是对自己老老实实,勿自欺自骗。不自欺,就得切切实实了解自己。要了解自己,就得对自己有客观的认识,所谓格物致知

怎样了解自己呢?

头脑里的智力是很狡猾的,会找出种种歪理来支持自身的私欲。得对自己毫无偏爱,像侦探侦察嫌疑犯那么窥伺自己,在自己毫无防备、毫无掩饰的时候——例如在梦中,在醉中,在将睡未睡的胡思乱想中,或心满意足、得意忘形时,捉住自己平时不愿或不敢承认的私心杂愿。在这种境界,有诚意摆正自己的心而不自欺的,会憬然警觉:"啊!我自以为没这种想头了,原来是我没有看透自己!"

修身就是管制自己的情欲,超脱"小我",而顺从灵性良心的指导。

修身——锻炼自身,是做人最本本的需求。

作者认为:

天生万物的目的,该是堪称万物之灵的人。但是天生的人,善恶杂糅,还需锻炼出纯正的品色来,才有价值。这个苦恼的人世,恰好是锻炼人的处所……

也就是说:人生痛苦,是因为只有通过痛苦的人生才能锻炼出纯正的品色,才有人生价值。
而我认为:因为人生痛苦,才需要通过人生的锻炼来超脱痛苦的人生。

修身之道是什么?

"齐之以礼,和之以乐",就是用礼乐来调节、克制并疏导。
喜、怒、哀、惧、爱、恶、欲,是人的感情,都由肉体的欲念而来,需用合理、合适的方法来控制。要求"达天道、顺人情。……"
肉体的基本要求不能压抑,要给以适度的满足。这个适度,就是"理"和"宜"。
"礼也者,理也;乐也者,节也;……言而履之,礼也;行而乐之,乐也。"这就是说,感情当用合适的方法来控制,并由音乐而得到发泄和欢畅。
人必须修身,而修身需用又合适又和悦的方法。

受到锻炼的是灵魂

受锻炼的是肉体,由肉体的媒介,锻炼出来的是精神。
肉体既然由"我"管着,就不会自称"我"。"我"是灵魂的自称。
肉体和灵魂是一体,灵魂凭借肉体而感受肉体的享乐。
每个人经过顺人情又合理性的锻炼,就能超脱原先的"小我"而随着灵性良心的指导,成为有道德修养的人。

所以说,一个人如果没有灵魂的主导,活得没有自我,任凭自己的原始本性去作恶,不做克制引导,那就是行尸走肉了。

人的劣根性是顽强的。少年贪玩,青年迷恋爱情,壮年汲汲于成名成家,暮年自安于自欺欺人。人寿几何,顽铁能炼成的精金,能有多少?但不同程度的锻炼,必有不同程度的成绩;不同程度的纵欲放肆,必积下不同程度的顽劣。人皆可以为尧舜,也可以成为恶劣的刁徒或卑鄙的小人。锻炼必定留下或多或少的成绩。

这段说的很精辟,把人在每个年龄时段的本性特点精准概述出来。不管怎样,人还是需要锻炼的,不同的锻炼会得到不同程度的成绩。佛说:"你看别人不顺眼,那是因为你自己修养不够深。"大概也是这道理。

如果随着肉体的劣根性纵欲贪欢,这个灵魂就随着变坏了。
"好恶无节于内,知诱于外,不能反躬,天理灭矣。……灭天理而穷人欲者也。"(《礼记·乐记》)如果这个人顺从灵性良心的指引,接受锻炼,就能炼成一个善良的灵魂。善良的灵魂,体质未必壮健,面貌未必美好。刁恶的灵魂、体质未必羸弱,面貌未必丑陋;灵魂的美恶,不体现在肉体上。

我相信相由心生,但我也承认人不可貌相,看似矛盾,但我相信这两者不冲突,只是需要更高的悟性来领悟。

这里再另外摘录一下吉林师范大学彭宇对儒道佛三家的修养观的总结:

儒、道、佛三家的修养观既有相同之处,又存在差异。儒家修养目的是成德成人,修养依据是礼义规范,修养态度是积极修为,修养方法是内省外求;道家修养目的是与道合一,修养依据是循顺自然,修养态度是消解人为,修养方法是致虚守静;佛家修养目的是成佛涅槃,修养依据是佛法戒律,修养态度是虔诚救度,修养方法是定慧双修。三者互相影响,互相补充,共同影响着中国人的修养实践。

三家追求修养的目的基本是一样的,只不过是修养的方法不同。

总之:

人受锻炼,受锻炼的是灵魂,肉体不过是中介,锻炼的成绩,只留在灵魂上。

人生的价值是什么?

只有人类能懂的修炼自己,要求自身完善。这也该是人生的目的吧!

这算是作者对人生目的的概括吧:人生的目的就是要求自身完善,简而言之就是要修养。那修养的目的呢?如果这样简单理解似乎又有点本末倒置。

只有相信灵魂不灭,才能对人生有合理的价值观,相信灵魂不灭,得是有信仰的人。有了信仰,人生才有价值。

以此推论,是否可以说:如果认为灵魂不是永存,那人就没有了信仰,人生就没有了价值?因为你修养一生,不一定得到好的成绩,但死后灵魂不在了,白忙一辈子,价值何在?

据说,一个人在急难中,或困顿苦恼的时候,上帝会去敲他的门——敲他的心扉。他如果开门接纳,上帝就在他心上了,也就是这个人有了信仰。一般人的信心,时有时无,若有若无,或是时过境迁,就淡忘了,或是有求不应,就怀疑了。这是一般人的常态,没经锻炼,信心是不会坚定的

在人生的道路上,如一心追逐名利权位,就没有余暇顾及其他。也许到临终"回光返照"的时候,才感到悔惭,心有遗憾,可是已追悔莫及,只好饮恨吞声而死。一辈子锻炼灵魂的人,对自己的信念,必老而弥坚

一个人有了信仰,对人生才能有正确的价值观。

所以,如果要让自己有坚定的信心,让自己有老而弥坚的信念,必须要有所信仰,要一辈子锻炼自己的灵魂。当你找到了你人生的信仰,你会坚定信念去修养自己,你会坚信修养会让你的人生美妙快乐,让你永生的灵魂得到更大的升华。这大概就是人生的价值吧!

520608.com 备案号:粤ICP备13053123号